多位一体智联 驱动产教精准协同
实践教学团队秉持“应用导向”的理念,精心构建“开发优势资源、产教多导师协同”的育人模式。团队积极搭建跨单位、多主体的产教融合数字平台,运用智能实践中枢机制和同步区块链技术,无缝衔接企业需求,智能生成模块化教学方案与个性化实践项目,以数字化引擎驱动“产业—资源—人才”的精准匹配与高效协同。
实践教学团队重构“多师协同育人”生态。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深度参与课程开发,选派高校教师赴企业担任“技术顾问”,借助“智慧孪生基地”实现校企师资双向赋能;打造“三阶递进”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场景模拟—仿真训练—项目实战”的“渐进式”路径,确保技能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基于校企联合同步智慧工程开发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获评2022年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产教二元融通 破解“学用脱节”困局
实践教学团队创新实施“双导师+双平台”模式,以行业前沿技术为引领,动态更新教学案例库,将企业真实项目精准转化为模块化教学内容。校内导师聚焦理论体系构建与知识传授,并与校外导师合作,协同推进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同时,团队依托校内智慧平台,运用“5G+VR”等前沿技术数字化复现企业生产场景。携手特色优势资源企业共建校外产业平台,深度对接产业链关键环节,将数字孪生生产线纳入实践教学,让学生实时参与生产实践,通过资源共建、数据共享、成果共享,实现产教精准对接。教学模式被评为2022年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典型案例;相关成果获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能力三维拓展 立体化提升学生素质
实践教学团队坚持“认知重构—实践贯通—协作赋能”三维理念,构建系统化工程教育体系,立体化提升学生能力。
认知维度:构建跨界知识网络,夯实创新根基。实践教学团队针对学科壁垒导致的“原理—技术—产业”割裂问题,创新打造跨学科知识融合体系。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实践、新能源材料、虚拟仿真等交叉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引入行业专家讲座与前沿案例库,深度解析相关企业的创新方法论,拓宽认知边界。
施行维度:强化全链条实战,锻造硬核技能。实践教学团队实施项目式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完成“创意孵化—原型开发—产业验证”全流程项目;设立“校企专家评审会”,邀请企业导师进行专业点评,模拟真实创新创业氛围;开展沉浸式企业实践,与知名孵化器、科创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带领学生深度参与真实项目研发。
协作维度:激活团队效能,培育领导力核心素养。在角色化团队构建中,实践教学团队通过智慧实践平台,动态匹配学生能力标签,形成异质化协作小组。每位学生均有机会担任项目主导者,负责“需求诊断—资源调配—执行监控”全流程决策,配套区块链日志系统,追踪决策全过程。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广西大学材料类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更加开放、协同、智能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符合广西特色资源材料产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s.vpn.gxu.edu.cn:8118/gmrb/html/2025-05/05/nw.D110000gmrb_20250505_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