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1989.09-1993.07——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技术学院——本科;
1993.09-1996.07——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技术学院——硕士;
996.09-1999.03——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技术学院——博士;
1999.05-2002.10——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副教授/系主任;
2002.10-2003.07——瑞典吕勒奥理工大学化学与冶金系——访问学者;
2003.07-2014.07——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教授/副院长;
2014.08 至今——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教授/学科负责人
主要贡献
1)在国际上率先将先进的量子理论引进传统矿物加工领域,开创了矿物浮选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新方向。在十多年海量计算基础上,系统建立了基于矿物结构和性质的浮选理论体系,从原子和分子微观层面揭示矿物浮选机制,解决了浮选药剂靶向设计中“靶标(矿物)”的国际难题。
2)首次把空间几何原理和矿物晶体结构引入矿物浮选体系,解决了浮选药剂与矿物表面作用的空间位阻和配位作用的难题,创立了浮选配位化学理论。该理论摒弃了传统以自由金属离子为核心的化学作用假说,对浮选过程进行了全新阐释。被国际同行认为是继浮选溶液化学和浮选电化学之后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3)提出浮选捕收剂分子固液界面的化学组装和物理组装原理,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硫化矿浮选捕收剂分子组装技术。基于表面配位原理开发出多个靶向清洁浮选药剂,实现了西部复杂多金属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研发出的全新浮选药剂目前已经在全球三十多个矿山获得推广应用。
获奖记录
2024,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
2024,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两项,第1完成人;
2023,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4完成人;
2022,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
202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
2020,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4完成人;
2019,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
2017,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
2012,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
2011,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
2001,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4完成人。